律师观点 | STO的中国法律困境
ICO、IEO、IMO之后,STO又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,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法律合规上STO优于ICO,在效率上STO优于IPO,既不突破监管框架,又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。究竟STO能否提供代币融资解决方案,则应落实到各国具体的法律监管。从中国法律角度分析,在中国的STO则应当切实考虑以下问题。
1.STO的监管框架
按照上述监管框架,对于区块链初创企业来说,势必会增加合规成本及审批难度,对初创企业STO仍然是巨大的挑战。
2.STO的监管困境
第一,法律合规。根据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态度,早在2017年9月4日的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公告》中指出,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、流通,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、以太币等所谓“虚拟货币”,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,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。该公告将所有类型的代币融资界定为涉嫌非法,而证券化代币如要满足合规要求,则应按照证券相关法律的监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审批手续。
第二,价格机制。由于代币交易的时间、价格无任何限制,完全由市场决定,不利于投资者保护。而其价格机制如按照传统的证券价格机制执行,则将会受到涨跌幅限制,制定适合的价格机制仍是监管部门重要任务。
第三,发行平台。如按照STO模式,企业发行证券化代币过程中,可以省去中间环节的发行和结算流程。未来STO平台的建立,将会打通全球的资产流动速度,企业通过境外STO即可完成融资方案,同样的,境内企业到境外STO的审核模式的配套规则也应尽快建立。
因此,尽管被定义为“证券化代币”,在相关的法律未出台前,STO同样应当受到证券相关法律的约束。另外,美国、加拿大等监管机构此前核准发行的STO的案例,也不代表任何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发行证券代币,项目方仍要满足所在地的监管要求。当然,凭借区块链技术的优势,能够为证券化代币的发行和管理等方面的监管提供有益的解决方案,如简化审批、结算等流程。除此之外,STO在我国的落地仍需要法律、技术等方面的配合。
相关阅读:【证券型通证发行STO】专题
本文由巴比特专栏作者“陈云峰”发表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
1.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
2.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,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云骑士的观点或立场